【总体城市设计】特大城市总体设计编制方法探讨——以广州为例 上海规划

时间: 2023-11-22 08:31:45 |   作者: 城市照明规划

产品特点

  原标题:【总体城市设计】特大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方法探讨——以广州为例 上海城市规划

  结合住建部对广州城市设计试点工作的要求,本文以广州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以构建活力全世界城市和达成有用的城市设计为目标,突出底线思维、共建共享的工作路径。采用多源大数据方法分析市域城市空间形态、风环境和人的活动分布,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层次构建特大城市形态系统管控模型。将重点地区、公共空间、山水廊道、滨水长廊和品质化行动5个方面作为落实空间形态和提升城市品质的主体管控内容,通过规章立法和纳入管理平台两个途径来实现城市设计的管理对接。强调全过程的公众参与,使城市设计工作在全市逐步形成一种氛围和行动系列,传递“城市设计让生活更美好”的价值,达成对未来城市生活环境标准和要求的共识。

  总体城市设计是一种全域性形态系统设计和管控手段,通过一系列分析和把握城市整体的环境风貌特色和空间形态格局特征,创造出以公众感知为核心的特质空间和环境品质体系。2000年以来,总体城市设计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设计工作类型。对于像广州这样地域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1 400万的特大城市来说,总体城市设计工作开展的核心价值和技术体系,以及与城市规划及管理对接的关系问题,仍是困扰我们的两个重要问题。

  广州围绕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工作要求,推动城市设计的先行先试,用2年的时间,通过以广州总体城市设计为总纲,构建顶层空间管控体系。

  在广州总体城市设计开展之前,广州共编制了245项城市设计,主要覆盖珠江沿线重点地区及白云机场周边、高铁站点周边地区等。2016年8月23日《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逐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建议》明白准确地提出:以一江两岸三带为纽带,优化提升“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塑造依山、沿江、滨海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提高城市设计水平,精细化建设公共空间等。

  广州总体城市设计整个工作过程贯穿“读懂广州,守住底线;达成共识,聚焦品质”的工作思路,尝试建构适合于特大城市空间特色与多维度系统整合的设计体系,并运用“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的第4代城市设计原理,通过数字化手段揭示并把握人们对多重尺度的城市空间认知体验的特点,以响应“底线思维理性”与“实施管控明确性”的双重目标。

  设计包含3个层次的工作:读懂广州、核心设计和管控引导。通过总体城市设计,达成瞄准全世界城市定位、解决城市空间品质核心问题和实现城市规划治理现代化3个方面目标。

  广州总体城市设计技术路线 工作路径:突出特色营造的底线思维、多方参与下的共建共享

  面对新时期新要求,广州总体城市设计作为最顶层城市空间管控工具,秉持以人为本、岭南特色的原则,从两个方面切入工作。(1)读懂广州,守住底线。梳理广州整体风貌,读懂广州城市特色,以严谨求实的态度认识广州的山水与空间、历史与文化、发展与传承、人情与精神,并以此作为总体城市设计开展的基础。

  广州总体城市设计运用多维度模型、多源大数据、多尺度模拟定量分析,以支撑特大尺度城市要求下,城市物质形态与空间环境的感知体验研究与判别设计。

  (1)三维模型研究,市域层面全覆盖实现空间秩序引导。在全市域层面,以4.4万个城市地块为基础,基于GIS、FME建立城市总体指标数据库,通过对城市空间多因子的系统迭代计算,典型地块数据参照,共同确立合理高度区间,并通过城市设计修正,建构三维城市形态互动模型。

  广州总体城市设计坚持“全球视野、广州特色”,以“建设活力全世界城市、美丽宜居花城”为目标,建设文化名城交往中心,打造世界地标湾区核心,营造广州标准品味都市。设计管控包括以下5大主体内容。3.1 落实依山沿江滨海的整体风貌分区,细化重点地区设计引导(1)构建总体空间形态:在国内首次以市域为范围建构了三维城市形态互动模型。

  (2)划分特色城市风貌:秉承传统山水格局,依托丰富的地形地貌及“山、水、林、城、田、海”并存的自然禀赋,形成特色鲜明的北、中、南部地区风貌。

  (3)指引城市设计重点地区:指将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区、现代轴线风貌区、滨水生态风貌区、公共门户风貌区作为城市设计重点地区,提出城市特色风貌、城市轴廊体系、公共空间网络、城市文化活力、城市视线个方面导控要求,指引下一步城市设计工作。

  (1)构建历史背景和文化骨架:延续广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格局,在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基础上,系统构建历史城区“一城三区、两轴一带一环”文化骨架,整体保护和复兴广州历史城区;加强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打造若干条“最广州”历史背景和文化步径,建设古今交融、中西合璧,海丝文化、华侨文化、岭南文化交相辉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2)贯通公共空间网络:以串联公共空间活力点为目标,本次总体城市设计通过GIS平台利用核密度算法和自然断裂法识别活力街区和重要街道。

  (1)划定通风廊道:根据广州气候特征,依托山水脉络,依山沿水顺风,挖掘宏观风环境特征与通风问题,形成保护6条市域主通风廊道,构建5主22次的中部地区通风廊道体系,提供舒适宜人的环境。(2)划定视线廊道:从营造公众可感知的城市空间形态入手,结合城市轴线、门户区域及重要山体,从人的角度,寻找凸显广州城市特色的视点,以GIS三维数字技术进行预判,划定视觉控制引导范围,将地标景观的视觉感知转化为控制指标,共划定4条市级视廊,18条区级视廊,实现了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的视廊体系贯通。

  (3)划定线性廊道:划定广州一号公路、机场高速、第二机场高速等5条交通景观廊道,通过线性工程的建设,串联滨水岸线、桑基鱼塘与滨海湿地,串联历史背景和文化要素和传统水乡村落等,让市民亲近大江大海,向世界展现广州的悠久文化和大地景观。

  (1)开放滨江生态长廊: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广州总体城市设计以1 300多条河涌水系为依托,打造水脉相连、水绿交融、水城共生的岭南生态水城。

  (2)贯通珠江航道景观:以珠江两岸30 km道路景观贯通工程为抓手,紧扣市民需求,丰富滨江绿化景观、贯通慢行路径、增加公共艺术设计,形成与珠江文化资源相融合的精品景观廊道,以此建立独特而清晰的全球形象。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市区联动、全民参与的开发模式,各相关职能部门牵头,以塑轴(城市轴线与珠江景观带系列)、强心(城市设计示范区系列)、筑点(城市公共空间系列)、理脉(特色路径系列)4大系列为主要抓手,持续推动城市微空间微改造,使工程变成工程文化,再变成城市文化,全方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1)精细化建设城市客厅:挖掘城市特色、体验广州味道,从市民最关心的公共空间着手,以“蚂蚁的视角”去感受城市和修补空间。

  (2)品质化提升街道设计:城市道路的设计,实现从“面向车”到“面向人”的转变,实施“品质化微改造”,营造宜人街道空间。

  通过法律规章的条文约定和管理平台的技术融入2个方面,保障广州总体城市设计的成果融入法定规划体系,有效发挥城市设计在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在《广州总体城市设计》编制同时,陆续编制包括《广州城市设计编制办法》 《广州市城市设计管理细则》 《广州市城市设计导则》及系列专项导则等规章和指引,并将《广州总体城市设计》作为专章内容纳入《广州市城市总体设计(2017—2035年)》,使城市设计的主体内容法律条文化。编制团队也很看重总体城市设计成果在规划管理平台的技术融入。在市级层面纳入城乡规划“一张图”管理平台动态维护,在区级层面对接各区明确指引要求。

  广州城市设计工作围绕“打开门做规划”的思路,注重政府主导、多部门支撑:由专家和第三设计组织共同推进,建立各方共识制度,多次召开专家评审会,国内外专家为广州出谋划策;持续进行市职能部门座谈,征求了11个区政府、23个部门意见;实现公众参与活动由层级式到全方位、多层次的组织方式转变;举办多项跨界活动,扩展了总体城市设计的社会影响力。6结语

  在整个总体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虽然我们已对在大尺度环境下建立起一套管控城市环境与品质的方法体系进行了大量有效的探索,也初步厘清了与总体设计的对接关系,但作者觉得,随着我们国家改革的继续深化,总体城市设计工作要更看重2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开展全域大地景观要素的调查和研究,让城乡风貌底线保护特色营造建立在一个自然、人文景观的科学要素分析基础之上;二是进一步研究建构科学化的三维数字城市管控模型,使总体城市设计成为一个全域建设信息的工作平台,从以地面为主体的空间延伸到地上地下的多要素立体空间管控平台,更好地发挥城市设计对建成环境实施管控的有效性。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8年第5期《特大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方法探讨——以广州为例》,作者:陈志敏、陈戈、刁海晖、徐晓曦,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总体城市设计】特大城市总体设计编制方法探讨——以广州为例 上海规划

时间: 2023-11-22 08:31:45 |   作者: 城市照明规划

  原标题:【总体城市设计】特大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方法探讨——以广州为例 上海城市规划

  结合住建部对广州城市设计试点工作的要求,本文以广州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以构建活力全世界城市和达成有用的城市设计为目标,突出底线思维、共建共享的工作路径。采用多源大数据方法分析市域城市空间形态、风环境和人的活动分布,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层次构建特大城市形态系统管控模型。将重点地区、公共空间、山水廊道、滨水长廊和品质化行动5个方面作为落实空间形态和提升城市品质的主体管控内容,通过规章立法和纳入管理平台两个途径来实现城市设计的管理对接。强调全过程的公众参与,使城市设计工作在全市逐步形成一种氛围和行动系列,传递“城市设计让生活更美好”的价值,达成对未来城市生活环境标准和要求的共识。

  总体城市设计是一种全域性形态系统设计和管控手段,通过一系列分析和把握城市整体的环境风貌特色和空间形态格局特征,创造出以公众感知为核心的特质空间和环境品质体系。2000年以来,总体城市设计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设计工作类型。对于像广州这样地域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1 400万的特大城市来说,总体城市设计工作开展的核心价值和技术体系,以及与城市规划及管理对接的关系问题,仍是困扰我们的两个重要问题。

  广州围绕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工作要求,推动城市设计的先行先试,用2年的时间,通过以广州总体城市设计为总纲,构建顶层空间管控体系。

  在广州总体城市设计开展之前,广州共编制了245项城市设计,主要覆盖珠江沿线重点地区及白云机场周边、高铁站点周边地区等。2016年8月23日《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逐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建议》明白准确地提出:以一江两岸三带为纽带,优化提升“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塑造依山、沿江、滨海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提高城市设计水平,精细化建设公共空间等。

  广州总体城市设计整个工作过程贯穿“读懂广州,守住底线;达成共识,聚焦品质”的工作思路,尝试建构适合于特大城市空间特色与多维度系统整合的设计体系,并运用“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的第4代城市设计原理,通过数字化手段揭示并把握人们对多重尺度的城市空间认知体验的特点,以响应“底线思维理性”与“实施管控明确性”的双重目标。

  设计包含3个层次的工作:读懂广州、核心设计和管控引导。通过总体城市设计,达成瞄准全世界城市定位、解决城市空间品质核心问题和实现城市规划治理现代化3个方面目标。

  广州总体城市设计技术路线 工作路径:突出特色营造的底线思维、多方参与下的共建共享

  面对新时期新要求,广州总体城市设计作为最顶层城市空间管控工具,秉持以人为本、岭南特色的原则,从两个方面切入工作。(1)读懂广州,守住底线。梳理广州整体风貌,读懂广州城市特色,以严谨求实的态度认识广州的山水与空间、历史与文化、发展与传承、人情与精神,并以此作为总体城市设计开展的基础。

  广州总体城市设计运用多维度模型、多源大数据、多尺度模拟定量分析,以支撑特大尺度城市要求下,城市物质形态与空间环境的感知体验研究与判别设计。

  (1)三维模型研究,市域层面全覆盖实现空间秩序引导。在全市域层面,以4.4万个城市地块为基础,基于GIS、FME建立城市总体指标数据库,通过对城市空间多因子的系统迭代计算,典型地块数据参照,共同确立合理高度区间,并通过城市设计修正,建构三维城市形态互动模型。

  广州总体城市设计坚持“全球视野、广州特色”,以“建设活力全世界城市、美丽宜居花城”为目标,建设文化名城交往中心,打造世界地标湾区核心,营造广州标准品味都市。设计管控包括以下5大主体内容。3.1 落实依山沿江滨海的整体风貌分区,细化重点地区设计引导(1)构建总体空间形态:在国内首次以市域为范围建构了三维城市形态互动模型。

  (2)划分特色城市风貌:秉承传统山水格局,依托丰富的地形地貌及“山、水、林、城、田、海”并存的自然禀赋,形成特色鲜明的北、中、南部地区风貌。

  (3)指引城市设计重点地区:指将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区、现代轴线风貌区、滨水生态风貌区、公共门户风貌区作为城市设计重点地区,提出城市特色风貌、城市轴廊体系、公共空间网络、城市文化活力、城市视线个方面导控要求,指引下一步城市设计工作。

  (1)构建历史背景和文化骨架:延续广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格局,在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基础上,系统构建历史城区“一城三区、两轴一带一环”文化骨架,整体保护和复兴广州历史城区;加强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打造若干条“最广州”历史背景和文化步径,建设古今交融、中西合璧,海丝文化、华侨文化、岭南文化交相辉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2)贯通公共空间网络:以串联公共空间活力点为目标,本次总体城市设计通过GIS平台利用核密度算法和自然断裂法识别活力街区和重要街道。

  (1)划定通风廊道:根据广州气候特征,依托山水脉络,依山沿水顺风,挖掘宏观风环境特征与通风问题,形成保护6条市域主通风廊道,构建5主22次的中部地区通风廊道体系,提供舒适宜人的环境。(2)划定视线廊道:从营造公众可感知的城市空间形态入手,结合城市轴线、门户区域及重要山体,从人的角度,寻找凸显广州城市特色的视点,以GIS三维数字技术进行预判,划定视觉控制引导范围,将地标景观的视觉感知转化为控制指标,共划定4条市级视廊,18条区级视廊,实现了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的视廊体系贯通。

  (3)划定线性廊道:划定广州一号公路、机场高速、第二机场高速等5条交通景观廊道,通过线性工程的建设,串联滨水岸线、桑基鱼塘与滨海湿地,串联历史背景和文化要素和传统水乡村落等,让市民亲近大江大海,向世界展现广州的悠久文化和大地景观。

  (1)开放滨江生态长廊: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广州总体城市设计以1 300多条河涌水系为依托,打造水脉相连、水绿交融、水城共生的岭南生态水城。

  (2)贯通珠江航道景观:以珠江两岸30 km道路景观贯通工程为抓手,紧扣市民需求,丰富滨江绿化景观、贯通慢行路径、增加公共艺术设计,形成与珠江文化资源相融合的精品景观廊道,以此建立独特而清晰的全球形象。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市区联动、全民参与的开发模式,各相关职能部门牵头,以塑轴(城市轴线与珠江景观带系列)、强心(城市设计示范区系列)、筑点(城市公共空间系列)、理脉(特色路径系列)4大系列为主要抓手,持续推动城市微空间微改造,使工程变成工程文化,再变成城市文化,全方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1)精细化建设城市客厅:挖掘城市特色、体验广州味道,从市民最关心的公共空间着手,以“蚂蚁的视角”去感受城市和修补空间。

  (2)品质化提升街道设计:城市道路的设计,实现从“面向车”到“面向人”的转变,实施“品质化微改造”,营造宜人街道空间。

  通过法律规章的条文约定和管理平台的技术融入2个方面,保障广州总体城市设计的成果融入法定规划体系,有效发挥城市设计在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在《广州总体城市设计》编制同时,陆续编制包括《广州城市设计编制办法》 《广州市城市设计管理细则》 《广州市城市设计导则》及系列专项导则等规章和指引,并将《广州总体城市设计》作为专章内容纳入《广州市城市总体设计(2017—2035年)》,使城市设计的主体内容法律条文化。编制团队也很看重总体城市设计成果在规划管理平台的技术融入。在市级层面纳入城乡规划“一张图”管理平台动态维护,在区级层面对接各区明确指引要求。

  广州城市设计工作围绕“打开门做规划”的思路,注重政府主导、多部门支撑:由专家和第三设计组织共同推进,建立各方共识制度,多次召开专家评审会,国内外专家为广州出谋划策;持续进行市职能部门座谈,征求了11个区政府、23个部门意见;实现公众参与活动由层级式到全方位、多层次的组织方式转变;举办多项跨界活动,扩展了总体城市设计的社会影响力。6结语

  在整个总体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虽然我们已对在大尺度环境下建立起一套管控城市环境与品质的方法体系进行了大量有效的探索,也初步厘清了与总体设计的对接关系,但作者觉得,随着我们国家改革的继续深化,总体城市设计工作要更看重2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开展全域大地景观要素的调查和研究,让城乡风貌底线保护特色营造建立在一个自然、人文景观的科学要素分析基础之上;二是进一步研究建构科学化的三维数字城市管控模型,使总体城市设计成为一个全域建设信息的工作平台,从以地面为主体的空间延伸到地上地下的多要素立体空间管控平台,更好地发挥城市设计对建成环境实施管控的有效性。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8年第5期《特大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方法探讨——以广州为例》,作者:陈志敏、陈戈、刁海晖、徐晓曦,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