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印发!2025年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基本建成

时间: 2024-03-27 15:27:47 |   作者: 城市照明规划

产品特点

  原标题:《四川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印发!2025年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基本建成

  依托成渝北线、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通道,支持资阳、遂宁、内江等沿线城市承接成渝双核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做强成渝城市发展主轴。

  依托西成客专、宝成—成昆铁路和G5京昆高速公路等,积极融入国家包昆—西部陆海新通道城镇化纵轴,强化德阳、绵阳、眉山、乐山、雅安、广元、攀枝花和西昌等城市的节点支撑作用,促进安宁河流域城镇与攀枝花协同发展,壮大成德绵眉乐雅广西攀城市发展带。

  依托成达万高铁、达成铁路和G42沪蓉高速公路等,主动对接国家沿长江通道城镇化横轴,做强南充—达州城市组团,支持广安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带动遂宁、巴中等节点城市功能提升,在沿线城市布局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功能平台,打造成遂南达城市发展带。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及沿江高速公路、铁路等,积极融入国家沿长江通道城镇化横轴,做强宜宾—泸州城市组团,提升攀枝花等城市功能,促进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推动沿线城市发展临港经济、通道经济,壮大餐饮、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钒钛等产业集群,培育攀宜泸沿江城市发展带。

  在建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方面,《方案》提出贯彻落实《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完善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组织协调机制和工作体系,打造综合能级更高、支撑带动能力更强的全省发展主干和成渝地区发展引擎。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引大济岷、毗河供水二期等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成都加快集聚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研发中心等功能,强化德眉资服务配套和产业承接能力,共建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引导产业从中心至外围梯次分布、合理分工、链式配套。

  建设便利共享的优质生活圈,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支持有条件的三级医院跨区域合作组建医疗联合体,推动社保缴纳年限及居住年限累计互认、居住证电子凭证互通互认,促进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积极申建天府国际机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支持确有需要且合乎条件的市申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协同搭建高能级开放平台。推动安全保障协同联动,强化城际应急协作,推动跨界治理协同,提升生态安全合作水平。

  《方案》提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包括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人民宜居宜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

  做优大中城市功能品质,《方案》提出聚焦城市功能定位、发展趋势,主动承接成都、重庆中心城区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推动制造业协作配套、集群成链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区域专业服务中心,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方案》提出畅通“四向八廊”出川战略大通道,加快建设以成都为核心连接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的2小时城际交通网,实现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

  加快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拓展完善国际航空客货运航线网络,促进与全球主要客货物运输枢纽航线高效衔接。巩固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增强泸州—宜宾、攀枝花、达州、广元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衔接牵引能力,加快构建“一横五纵多线”航道网和“两核四翼多点港口”体系,联合重庆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方案》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优化成都落户政策,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推进城乡结合部、拆迁安置区域居民在经常居住地落户,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落户城镇。

  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因地制宜制定户籍迁移配套政策,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同步提升户政便民服务水平。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

  在强化随迁子女基本公共教育保障方面,《方案》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动态调整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按照在校学生数统筹配置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制度,加大人口集中流入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逐步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流入地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范围。探索建立以流入地学籍和连续受教育年限为依据的中高考报考政策。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参保,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推进社保转移接续。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有序推进居住证持有人在常住地申办最低生活保障。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统筹用好中央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不断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建立财政、发展改革、公安等部门工作协同机制。合理提高省级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分配中流入人口折算比例,加大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多的城市支持力度。

  《方案》提出提高城市产业支撑作用。做大做强城市主导产业,支持成都集聚总部经济、壮大数字化的经济、拓展众创空间,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依托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聚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老工业城市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起的产业基地,支持小城镇积极配套大中小城市产业。

  发展壮大城市新区。高质量建设四川天府新区,强化高端产业引领能力,健全优质高效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智慧城市管理新模式,开展公园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建设公园城市先行区。推动成都东部新区、绵阳科技城新区、南充临江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加快建设,有序承接中心城区部分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集聚人口。

  释放城市消费活力。支持成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开展扩大消费试点示范、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打造艺术街区、剧场群和文化娱乐场所群,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建设商业综合体。

  健全城市住房体系。稳妥实施“一城一策”“一楼一策”,加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盘活存量住房资源,完善长租房政策,保障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权益,逐步实现在享受公共服务上“租购同权”。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和省政府确定的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到2025年力争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4万套(间)。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重点在老城区推进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区一村”更新改造。推进老旧小区水电路气信等配套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加装电梯、打通消防通道,到2025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约250万户、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推进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设施和疾控中心建设,优化布局发热门诊等网点。推进华西生物学研究与转化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等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每个市(州)本级至少配置10个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每个县(市、区)至少配置4个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区,县级医院重点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

  推进城市智慧化改造。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规模化部署和基站建设,确保城市、县城及重点乡镇连续覆盖。推行城市数据一网通用,完善交通运行、环境监视测定、基础设施维护等数据信息采集手段,建设统一的城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推广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物联网应用,实施交通运输、水电气等终端系统智能化改造。推进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街区等建设。

  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拓展城镇之间、城镇与生态功能区之间绿色生态空间,构建高质量川渝森林城市群生态体系。加强河道、湖泊等城市湿地和公园水体的水环境修复,推进长江干支流受损滩涂生态修复,加快建设城市生态绿色廊道,强化滨江绿道、观景广场、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休闲功能,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

  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推动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到2025年城区非流动人口100万以上城市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75%。因地制宜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建筑应用,引导建筑供暖、生活热水等向电气化发展。倡导绿色出行和绿色家庭、绿色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居民绿色消费奖励机制。

  《方案》提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制度,进一步放活经营权,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

  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依法依规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权益。

  促进人才入乡就业创业。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推进和支持科研人员在涉农企业技术入股、兼职兼薪等,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规划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入乡”。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衔接做好选调生工作和大学生村官工作,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积极培育高素质农民。

  推进城乡规划设计一体化。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系统考虑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园区建设、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居民点建设、文化传承、防灾减灾,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规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统筹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修复、环境整改治理等。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逐步引导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有序推动居民点集中规划布局,加大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乡村风貌保护力度。

  实施燃气入乡行动,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在平原丘陵地区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

  大力发展多元化乡村经济。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新建高标准农田1230万亩、改造提升598万亩,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将安宁河流域打造成“天府第二粮仓”,到2025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5%。高水平建设四川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四川省农业种质资源库中心库。

《四川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印发!2025年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基本建成

时间: 2024-03-27 15:27:47 |   作者: 城市照明规划

  原标题:《四川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印发!2025年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基本建成

  依托成渝北线、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通道,支持资阳、遂宁、内江等沿线城市承接成渝双核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做强成渝城市发展主轴。

  依托西成客专、宝成—成昆铁路和G5京昆高速公路等,积极融入国家包昆—西部陆海新通道城镇化纵轴,强化德阳、绵阳、眉山、乐山、雅安、广元、攀枝花和西昌等城市的节点支撑作用,促进安宁河流域城镇与攀枝花协同发展,壮大成德绵眉乐雅广西攀城市发展带。

  依托成达万高铁、达成铁路和G42沪蓉高速公路等,主动对接国家沿长江通道城镇化横轴,做强南充—达州城市组团,支持广安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带动遂宁、巴中等节点城市功能提升,在沿线城市布局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功能平台,打造成遂南达城市发展带。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及沿江高速公路、铁路等,积极融入国家沿长江通道城镇化横轴,做强宜宾—泸州城市组团,提升攀枝花等城市功能,促进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推动沿线城市发展临港经济、通道经济,壮大餐饮、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钒钛等产业集群,培育攀宜泸沿江城市发展带。

  在建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方面,《方案》提出贯彻落实《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完善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组织协调机制和工作体系,打造综合能级更高、支撑带动能力更强的全省发展主干和成渝地区发展引擎。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引大济岷、毗河供水二期等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成都加快集聚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研发中心等功能,强化德眉资服务配套和产业承接能力,共建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引导产业从中心至外围梯次分布、合理分工、链式配套。

  建设便利共享的优质生活圈,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支持有条件的三级医院跨区域合作组建医疗联合体,推动社保缴纳年限及居住年限累计互认、居住证电子凭证互通互认,促进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积极申建天府国际机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支持确有需要且合乎条件的市申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协同搭建高能级开放平台。推动安全保障协同联动,强化城际应急协作,推动跨界治理协同,提升生态安全合作水平。

  《方案》提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包括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人民宜居宜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

  做优大中城市功能品质,《方案》提出聚焦城市功能定位、发展趋势,主动承接成都、重庆中心城区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推动制造业协作配套、集群成链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区域专业服务中心,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方案》提出畅通“四向八廊”出川战略大通道,加快建设以成都为核心连接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的2小时城际交通网,实现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

  加快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拓展完善国际航空客货运航线网络,促进与全球主要客货物运输枢纽航线高效衔接。巩固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增强泸州—宜宾、攀枝花、达州、广元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衔接牵引能力,加快构建“一横五纵多线”航道网和“两核四翼多点港口”体系,联合重庆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方案》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优化成都落户政策,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推进城乡结合部、拆迁安置区域居民在经常居住地落户,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落户城镇。

  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因地制宜制定户籍迁移配套政策,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同步提升户政便民服务水平。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

  在强化随迁子女基本公共教育保障方面,《方案》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动态调整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按照在校学生数统筹配置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制度,加大人口集中流入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逐步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流入地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范围。探索建立以流入地学籍和连续受教育年限为依据的中高考报考政策。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参保,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推进社保转移接续。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有序推进居住证持有人在常住地申办最低生活保障。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统筹用好中央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不断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建立财政、发展改革、公安等部门工作协同机制。合理提高省级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分配中流入人口折算比例,加大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多的城市支持力度。

  《方案》提出提高城市产业支撑作用。做大做强城市主导产业,支持成都集聚总部经济、壮大数字化的经济、拓展众创空间,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依托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聚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老工业城市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起的产业基地,支持小城镇积极配套大中小城市产业。

  发展壮大城市新区。高质量建设四川天府新区,强化高端产业引领能力,健全优质高效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智慧城市管理新模式,开展公园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建设公园城市先行区。推动成都东部新区、绵阳科技城新区、南充临江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加快建设,有序承接中心城区部分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集聚人口。

  释放城市消费活力。支持成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开展扩大消费试点示范、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打造艺术街区、剧场群和文化娱乐场所群,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建设商业综合体。

  健全城市住房体系。稳妥实施“一城一策”“一楼一策”,加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盘活存量住房资源,完善长租房政策,保障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权益,逐步实现在享受公共服务上“租购同权”。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和省政府确定的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到2025年力争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4万套(间)。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重点在老城区推进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区一村”更新改造。推进老旧小区水电路气信等配套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加装电梯、打通消防通道,到2025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约250万户、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推进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设施和疾控中心建设,优化布局发热门诊等网点。推进华西生物学研究与转化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等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每个市(州)本级至少配置10个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每个县(市、区)至少配置4个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区,县级医院重点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

  推进城市智慧化改造。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规模化部署和基站建设,确保城市、县城及重点乡镇连续覆盖。推行城市数据一网通用,完善交通运行、环境监视测定、基础设施维护等数据信息采集手段,建设统一的城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推广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物联网应用,实施交通运输、水电气等终端系统智能化改造。推进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街区等建设。

  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拓展城镇之间、城镇与生态功能区之间绿色生态空间,构建高质量川渝森林城市群生态体系。加强河道、湖泊等城市湿地和公园水体的水环境修复,推进长江干支流受损滩涂生态修复,加快建设城市生态绿色廊道,强化滨江绿道、观景广场、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休闲功能,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

  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推动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到2025年城区非流动人口100万以上城市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75%。因地制宜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建筑应用,引导建筑供暖、生活热水等向电气化发展。倡导绿色出行和绿色家庭、绿色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居民绿色消费奖励机制。

  《方案》提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制度,进一步放活经营权,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

  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依法依规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权益。

  促进人才入乡就业创业。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推进和支持科研人员在涉农企业技术入股、兼职兼薪等,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规划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入乡”。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衔接做好选调生工作和大学生村官工作,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积极培育高素质农民。

  推进城乡规划设计一体化。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系统考虑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园区建设、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居民点建设、文化传承、防灾减灾,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规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统筹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修复、环境整改治理等。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逐步引导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有序推动居民点集中规划布局,加大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乡村风貌保护力度。

  实施燃气入乡行动,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在平原丘陵地区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

  大力发展多元化乡村经济。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新建高标准农田1230万亩、改造提升598万亩,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将安宁河流域打造成“天府第二粮仓”,到2025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5%。高水平建设四川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四川省农业种质资源库中心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