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数字报刊平台

时间: 2023-11-18 03:39:13 |   作者: 工业照明产品

产品特点

  在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及城市高架桥工程等施工现场,他们的大型装备必不可少,而他们的产品更是从国内走到了国外,创造了一项项世界纪录,填补了一项项世界空白。这家企业,就是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新大方”)。作为一家非公有制企业,新大方如何成为全世界特种工程装备的领跑者?近日,记者对新大方董事长张志华进行了专访。□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

  2010年,中国自主研制的1000吨级高铁桥梁实施工程成套装备在韩国成功应用,成为中国高铁施工装备迈出国门的第一单;2015年,中国研制成功的世界最大吨位1800吨桥梁实施工程成套装备在科威特湾跨海大桥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以技术国际领先、施工安全高效,再一次为中国特种施工装备添彩。

  不同寻常的表现,引人注目。去年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大国重器》对此进行了报道。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正是位于郑州的新大方,一家地地道道的民营企业。

  新大方的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郑州市通用技术设备技术中心。这一年,21岁的张志华还是水电部郑州机械研究所的一名普通科研人员。

  张志华是河北正定人,1979年,张志华考上了还位于邯郸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4年后,走出校门的他一心都在科研上,果断放弃去水电部的工作机会,来到水电部郑州机械研究所做了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心投入枯燥的科研设计工作,先后完成了水陆两用挖掘机等多项科研项目,被列为研究所后备干部。

  1993年,各经济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蒸蒸日上,张志华怀着“实业报国”的朴素理想毅然下海,受聘于郑州市钢模板厂(其前身是郑州市通用技术设备技术中心),担任副总工程师。

  当时的郑州市钢模板厂,主要生产建筑构件的模板。“当时没有核心技术,缺乏拳头产品,资金和人才都十分匮乏,始终找不到突破的方向,事业发展得异常艰难。”在公司生死存亡面前,张志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

  “我们是非公有制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就要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儿。”张志华说,当时,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刚刚起步,高速公路上的桥梁,一片梁100吨重,如何将梁板放到桥墩上,成了难题。对于工程机械领域来说,这是挑战,也是很好的机会。于是,张志华带领技术攻关小组开始研究设计方案。

  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没有标准、没有图纸的情况下,张志华和他的团队一点一点钻研、突破,一年半后,我国第一台100吨级公路架桥机研制成功,并在河南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开洛高速上成功运用,一炮打响。

  紧接着,他们又研制出来150吨级公路架桥机,在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江阴长江大桥建设中得到应用。这一场漂亮仗,让新大方的产品成为中国高速公路桥梁建设的主打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引起国内特种施工装备界的高度关注。

  技术上的突破,为新大方带来了希望,造就了核心竞争力。因此,贯穿新大方发展的重要支撑,就是不断跨越、持续创新。

  1999年8月,我国开始建设第一条高速铁路试验线,即秦皇岛到沈阳的客运专线吨。当时,已经是公司CEO的张志华觉得,重大机遇来了。

  “在没有一张图纸、一个样品的情况下,我们组织多位专家进行科技攻关。从2000年到2003年,我们利用三年时间,又搞定了。”张志华说,他们研发的450吨级高铁桥梁运梁车及架桥机在秦皇岛至沈阳高铁上一鸣惊人,从此奠定了新大方在特种工程领域的基础。

  此后,新大方又研制出900吨级的高铁桥梁运输、架设、提升成套装备,成为中国高铁建设的主打品牌,市场占有率最高时占到国内的70%。

  如今,新大方相继完成了涉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船舶工程、磁悬浮列车、水利引水、冶金、风电安装等领域的产品研制,形成了系列化架桥机、提梁机、运梁车、移动模架、平板运输车、框架运输车、门式起重机和风电专用起重机8大类80余种主流产品,为我国500多个重点、重大工程提供了价值80多亿元的特种施工装备。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出口到巴西、韩国、马来西亚等37个国家和地区。

  今天的新大方,慢慢的变成了我国大型桥梁装备领域的老大。那么,怎么样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2010年,我们审时度势,进行战略布局,决定从三个方面着手。”张志华说,一是布局海外市场。把中国技术和装备推向国际市场,只有和高手过招,才会知道差距。二是拉长产业链条。由单一的研发制造销售向设备租赁和专业服务延伸,从服务中体现价值。比如,施工方买不起新大方的设备,可以租新大方的设备,如果租不起,能买新大方的服务,新大方可带着设备去干活。而第三个方面,则是实现产业升级。“产品要向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升级,进而实现产业升级,要向全产业链、绿色发展。”

  张志华透露,2017年他们开始打造桥梁装备的全产业链,融合桥梁预制、桥梁安装、桥梁装备、桥梁实施工程,实现信息化管理,这也是未来中国桥梁工业4.0的方向。

  “我们通过打造这个全产业链,推出了城市桥梁绿色建设的概念。”张志华举例,目前正在建设的郑州市四环项目,就验证了绿色建设的概念:桥梁在工厂预制;将桥梁运到现场,就像穿糖葫芦一样,实施工业化安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片梁都带有芯片,从而构建了智慧桥梁,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适时监控。今后,无论哪一片梁,有没有裂缝、松动,都能在电脑上看到。

  “片片互联,都有身份,随时可查。可以说,郑州桥梁工业已确定进入4.0时代。”张志华高兴地说。

  近几年来,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非公有制企业家将其形容为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

  张志华说,在河南,民营经济同样占很大的经济体量,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破除“三座大山”,就应在税收上、产业政策上、市场准入上给予公平的市场环境。

  在张志华看来,非公有制企业最缺的是市场公平。比如,央企、国企的背后,有国资委这个“娘家”,民企找谁呢?民企没有“娘家”。为此,他还提出了政府应该成立非公经济服务局的建议。

  另外,民企融资难,是困扰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作为民营企业来讲,这些困难恰恰为咱们提供了机遇,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很重视,一系列扶持政策正在落地,新大方一定会以此为契机,沿着自主创新的道路走下去。”张志华表示。

  从郑州钢模板厂、郑州大方机械制造厂、郑州大方桥梁机械厂到如今的新大方,26年来,张志华也从副总工程师、总经理实现了到“掌门人”的角色转变。

  在市场的风雨中,立足中原的新大方将自己锻造成为中国特种装备的河南名片、国家名片。而张志华本人则担任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审专家,国家起重机械技术委员会委员。今年年初,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公示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的公告》,张志华榜上有名。

东方今报数字报刊平台

时间: 2023-11-18 03:39:13 |   作者: 工业照明产品

  在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及城市高架桥工程等施工现场,他们的大型装备必不可少,而他们的产品更是从国内走到了国外,创造了一项项世界纪录,填补了一项项世界空白。这家企业,就是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新大方”)。作为一家非公有制企业,新大方如何成为全世界特种工程装备的领跑者?近日,记者对新大方董事长张志华进行了专访。□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

  2010年,中国自主研制的1000吨级高铁桥梁实施工程成套装备在韩国成功应用,成为中国高铁施工装备迈出国门的第一单;2015年,中国研制成功的世界最大吨位1800吨桥梁实施工程成套装备在科威特湾跨海大桥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以技术国际领先、施工安全高效,再一次为中国特种施工装备添彩。

  不同寻常的表现,引人注目。去年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大国重器》对此进行了报道。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正是位于郑州的新大方,一家地地道道的民营企业。

  新大方的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郑州市通用技术设备技术中心。这一年,21岁的张志华还是水电部郑州机械研究所的一名普通科研人员。

  张志华是河北正定人,1979年,张志华考上了还位于邯郸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4年后,走出校门的他一心都在科研上,果断放弃去水电部的工作机会,来到水电部郑州机械研究所做了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心投入枯燥的科研设计工作,先后完成了水陆两用挖掘机等多项科研项目,被列为研究所后备干部。

  1993年,各经济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蒸蒸日上,张志华怀着“实业报国”的朴素理想毅然下海,受聘于郑州市钢模板厂(其前身是郑州市通用技术设备技术中心),担任副总工程师。

  当时的郑州市钢模板厂,主要生产建筑构件的模板。“当时没有核心技术,缺乏拳头产品,资金和人才都十分匮乏,始终找不到突破的方向,事业发展得异常艰难。”在公司生死存亡面前,张志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

  “我们是非公有制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就要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儿。”张志华说,当时,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刚刚起步,高速公路上的桥梁,一片梁100吨重,如何将梁板放到桥墩上,成了难题。对于工程机械领域来说,这是挑战,也是很好的机会。于是,张志华带领技术攻关小组开始研究设计方案。

  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没有标准、没有图纸的情况下,张志华和他的团队一点一点钻研、突破,一年半后,我国第一台100吨级公路架桥机研制成功,并在河南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开洛高速上成功运用,一炮打响。

  紧接着,他们又研制出来150吨级公路架桥机,在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江阴长江大桥建设中得到应用。这一场漂亮仗,让新大方的产品成为中国高速公路桥梁建设的主打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引起国内特种施工装备界的高度关注。

  技术上的突破,为新大方带来了希望,造就了核心竞争力。因此,贯穿新大方发展的重要支撑,就是不断跨越、持续创新。

  1999年8月,我国开始建设第一条高速铁路试验线,即秦皇岛到沈阳的客运专线吨。当时,已经是公司CEO的张志华觉得,重大机遇来了。

  “在没有一张图纸、一个样品的情况下,我们组织多位专家进行科技攻关。从2000年到2003年,我们利用三年时间,又搞定了。”张志华说,他们研发的450吨级高铁桥梁运梁车及架桥机在秦皇岛至沈阳高铁上一鸣惊人,从此奠定了新大方在特种工程领域的基础。

  此后,新大方又研制出900吨级的高铁桥梁运输、架设、提升成套装备,成为中国高铁建设的主打品牌,市场占有率最高时占到国内的70%。

  如今,新大方相继完成了涉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船舶工程、磁悬浮列车、水利引水、冶金、风电安装等领域的产品研制,形成了系列化架桥机、提梁机、运梁车、移动模架、平板运输车、框架运输车、门式起重机和风电专用起重机8大类80余种主流产品,为我国500多个重点、重大工程提供了价值80多亿元的特种施工装备。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出口到巴西、韩国、马来西亚等37个国家和地区。

  今天的新大方,慢慢的变成了我国大型桥梁装备领域的老大。那么,怎么样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2010年,我们审时度势,进行战略布局,决定从三个方面着手。”张志华说,一是布局海外市场。把中国技术和装备推向国际市场,只有和高手过招,才会知道差距。二是拉长产业链条。由单一的研发制造销售向设备租赁和专业服务延伸,从服务中体现价值。比如,施工方买不起新大方的设备,可以租新大方的设备,如果租不起,能买新大方的服务,新大方可带着设备去干活。而第三个方面,则是实现产业升级。“产品要向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升级,进而实现产业升级,要向全产业链、绿色发展。”

  张志华透露,2017年他们开始打造桥梁装备的全产业链,融合桥梁预制、桥梁安装、桥梁装备、桥梁实施工程,实现信息化管理,这也是未来中国桥梁工业4.0的方向。

  “我们通过打造这个全产业链,推出了城市桥梁绿色建设的概念。”张志华举例,目前正在建设的郑州市四环项目,就验证了绿色建设的概念:桥梁在工厂预制;将桥梁运到现场,就像穿糖葫芦一样,实施工业化安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片梁都带有芯片,从而构建了智慧桥梁,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适时监控。今后,无论哪一片梁,有没有裂缝、松动,都能在电脑上看到。

  “片片互联,都有身份,随时可查。可以说,郑州桥梁工业已确定进入4.0时代。”张志华高兴地说。

  近几年来,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非公有制企业家将其形容为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

  张志华说,在河南,民营经济同样占很大的经济体量,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破除“三座大山”,就应在税收上、产业政策上、市场准入上给予公平的市场环境。

  在张志华看来,非公有制企业最缺的是市场公平。比如,央企、国企的背后,有国资委这个“娘家”,民企找谁呢?民企没有“娘家”。为此,他还提出了政府应该成立非公经济服务局的建议。

  另外,民企融资难,是困扰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作为民营企业来讲,这些困难恰恰为咱们提供了机遇,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很重视,一系列扶持政策正在落地,新大方一定会以此为契机,沿着自主创新的道路走下去。”张志华表示。

  从郑州钢模板厂、郑州大方机械制造厂、郑州大方桥梁机械厂到如今的新大方,26年来,张志华也从副总工程师、总经理实现了到“掌门人”的角色转变。

  在市场的风雨中,立足中原的新大方将自己锻造成为中国特种装备的河南名片、国家名片。而张志华本人则担任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审专家,国家起重机械技术委员会委员。今年年初,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公示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的公告》,张志华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