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4-22 03:34:15 | 作者: 景观亮化产品
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机器人博览会上,最新成果纷纷亮相,成为观察机器人前沿技术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
按照应用领域,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本次博览会打破按机器人分类的传统展示形式,打造了“机器人+”制造业、农业、商贸物流、医疗健康等10个应用场景展区和1个关键零部件展区。160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携近600件展品参展,其中60款为全球首发。
旋转360度无死角、根据指令自动灌装……走进“机器人+”制造业展区,但见机械臂挥舞自如,个个身手不凡。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出圈”,正从汽车制造、金属加工等传统领域向光伏、锂电池等行业延伸。机器人技能也随之“进化”,不只会干搬运、焊接等“体力活”,还能做排产、质检等“脑力活”,甚至能人机协作完成更复杂的操作。
工信部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覆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我国连续9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国。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44.3万套,同比增长超过20%,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
在“机器人+”农业展区,形式多样的智慧果园解决方案吸引人们驻足参观。一座微型模拟温室番茄大棚内,一台多臂采摘机器人来回穿行,“看见”番茄后便会停下来、伸出机械臂,只需数秒就能采摘一个果子。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台机器人不只“眼神”好,而且“头脑”灵活,能根据颜色判断果实的成熟度,监测果树生长信息、帮助估算产量。
服务农业是服务机器人应用拓展的缩影。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达645.8万台。采摘、巡检、物流、养老……服务机器人正加速与生产生活融合。
据专家介绍,近些年服务机器人发展较快,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语音理解、视觉识别能力的嵌入让服务机器人更“聪明”了。
博览会上,一款全场景通用型3D相机非常关注。展台工作人员介绍,相比以往的3D相机,该产品能“看”到20米之外,并且面对强光等苛刻条件也能连续输出完整、准确的深度影像信息。由于“害怕”室外强光,基于3D视觉的机器人之前主要在室内应用。借助新的3D相机,机器人能走向户外,在大型仓储、物流、割草等场景中大展身手。
特殊环境作业的需求推动了特种机器人的发展,多款具有防灾救灾功能的机器人成为博览会上的“明星”。
“借助这款外骨骼机器人,你只需稍微发力,手臂就能轻松抬起30公斤的重物。”中电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和记者说,科研人员基于仿生学与人机工程原理开发的这款外骨骼机器人,能自动检测手部发力的情况,提供精准细致的助力,可在应急救援、物流搬运等方面发挥作用。
专家表示,机器人是人工智能、5G等技术连接制造业的桥梁。当前,数字化的经济蒸蒸日上,智能化、网联化、柔性化制造加速推进,发挥好机器人的撬动作用,不仅能帮助制造业提质增效,还有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记者了解到,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较快,呈现向中高端迈进的趋势,一些技术和应用已走在世界前列。
在沈阳新松机器人汽车点焊工作站,4台工业机器人正挥舞手臂,在白色的汽车骨架上“戳戳点点”,展示其车身点焊技能。
“汽车焊装线工艺结构紧密、技术难度大,需要多台焊接机器人精准高效、无故障稳定运行。由于行业壁垒高,汽车点焊曾长期被国外机器人公司垄断。”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行业经理马骋和记者说,基于自研的控制和软件系统,沈阳新松机器人的点焊效果和效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已有近百台点焊机器人进入国内多家汽车整机生产企业。
在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展台,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6轴工业机器人在光伏行业的应用情况。在硅片工艺流程中,要使用到一种称为“花篮”的载具。硅片放入“花篮”后,机器人再根据指令抓取“花篮”放入设备做下一环节生产。然而,由于硅片薄而脆、极易碎裂,这一看似简单的抓取动作也充满挑战:机械臂既要快速响应,还要有极高的定位精度和平稳性,以减少硅片损伤。
埃夫特公司的科研人员迎难而上,研发出更灵活、更精准的机器人。如今,该公司的机器人受到光伏厂商的青睐。
“我们的机器人夹具抓取力度可控,已经应用到月饼生产、生鲜加工等多个行业。”在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台,工作人员向观众介绍产品亮点。
记者了解到,传统机器人大多通过吸盘、气缸等抓取物体,但这些夹具满足不了异形、易损物品的分拣和包装需求。基于弹性体材料技术,此公司改进机器人结构设计,突破了柔性物体安全无损抓取和搬运等难题,推动机器人应用走向更广阔的场景。
“从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到集成应用,我国的机器人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中国电子学会政策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主任王桓说,我国制造业规模大、门类齐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未来发展可期。
“有了这颗‘心脏’,机械臂灵活性更好。”展厅里,一款减速机产品非常关注。作为工业机器人的“心脏”,高精密减速机一直依赖国外进口,这款自主研发的减速机实现了新突破。
记者了解到,近些年国内厂商还攻克了控制管理系统、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的许多难关,机器人的国产化率逐步提升。其中,谐波减速器、旋转矢量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进入国际头部企业供应链体系。
专利数量就是证明。王桓和记者说,近年来我国机器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保持上涨的趋势,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
受访专家同时指出,我国在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上任旧存在短板,材料、加工工艺等基础研发依旧比较薄弱。推动机器人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应着力补短板,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发力,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努力提升机器人核心部件、软件国产化水平,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补短板的同时,也要锻长板。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走出了一条以“机器人+应用”深耕优势行业,带动技术突破、迭代升级产品、提升产业规模的创新发展路径。专家觉得,应继续发挥应用的牵引作用,努力将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
本次大会期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产业高水平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发布。根据该计划,到2025年,北京经开区力争机器人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以上,搭建50个机器人应用场景示范项目。
“把握机遇,加速实现‘由大到强’转变,我国机器人产业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王桓说。(喻思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类争论的焦点。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形态趋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大范围的应用,一些企业的无人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3年,生成式AI在全世界爆火,引发了AI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AI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学技术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史,我们显而易见,智能化革新慢慢的变成了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习指出“科学技术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而催生”。
时间: 2024-04-22 03:34:15 | 作者: 景观亮化产品
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机器人博览会上,最新成果纷纷亮相,成为观察机器人前沿技术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
按照应用领域,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本次博览会打破按机器人分类的传统展示形式,打造了“机器人+”制造业、农业、商贸物流、医疗健康等10个应用场景展区和1个关键零部件展区。160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携近600件展品参展,其中60款为全球首发。
旋转360度无死角、根据指令自动灌装……走进“机器人+”制造业展区,但见机械臂挥舞自如,个个身手不凡。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出圈”,正从汽车制造、金属加工等传统领域向光伏、锂电池等行业延伸。机器人技能也随之“进化”,不只会干搬运、焊接等“体力活”,还能做排产、质检等“脑力活”,甚至能人机协作完成更复杂的操作。
工信部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覆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我国连续9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国。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44.3万套,同比增长超过20%,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
在“机器人+”农业展区,形式多样的智慧果园解决方案吸引人们驻足参观。一座微型模拟温室番茄大棚内,一台多臂采摘机器人来回穿行,“看见”番茄后便会停下来、伸出机械臂,只需数秒就能采摘一个果子。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台机器人不只“眼神”好,而且“头脑”灵活,能根据颜色判断果实的成熟度,监测果树生长信息、帮助估算产量。
服务农业是服务机器人应用拓展的缩影。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达645.8万台。采摘、巡检、物流、养老……服务机器人正加速与生产生活融合。
据专家介绍,近些年服务机器人发展较快,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语音理解、视觉识别能力的嵌入让服务机器人更“聪明”了。
博览会上,一款全场景通用型3D相机非常关注。展台工作人员介绍,相比以往的3D相机,该产品能“看”到20米之外,并且面对强光等苛刻条件也能连续输出完整、准确的深度影像信息。由于“害怕”室外强光,基于3D视觉的机器人之前主要在室内应用。借助新的3D相机,机器人能走向户外,在大型仓储、物流、割草等场景中大展身手。
特殊环境作业的需求推动了特种机器人的发展,多款具有防灾救灾功能的机器人成为博览会上的“明星”。
“借助这款外骨骼机器人,你只需稍微发力,手臂就能轻松抬起30公斤的重物。”中电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和记者说,科研人员基于仿生学与人机工程原理开发的这款外骨骼机器人,能自动检测手部发力的情况,提供精准细致的助力,可在应急救援、物流搬运等方面发挥作用。
专家表示,机器人是人工智能、5G等技术连接制造业的桥梁。当前,数字化的经济蒸蒸日上,智能化、网联化、柔性化制造加速推进,发挥好机器人的撬动作用,不仅能帮助制造业提质增效,还有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记者了解到,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较快,呈现向中高端迈进的趋势,一些技术和应用已走在世界前列。
在沈阳新松机器人汽车点焊工作站,4台工业机器人正挥舞手臂,在白色的汽车骨架上“戳戳点点”,展示其车身点焊技能。
“汽车焊装线工艺结构紧密、技术难度大,需要多台焊接机器人精准高效、无故障稳定运行。由于行业壁垒高,汽车点焊曾长期被国外机器人公司垄断。”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行业经理马骋和记者说,基于自研的控制和软件系统,沈阳新松机器人的点焊效果和效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已有近百台点焊机器人进入国内多家汽车整机生产企业。
在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展台,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6轴工业机器人在光伏行业的应用情况。在硅片工艺流程中,要使用到一种称为“花篮”的载具。硅片放入“花篮”后,机器人再根据指令抓取“花篮”放入设备做下一环节生产。然而,由于硅片薄而脆、极易碎裂,这一看似简单的抓取动作也充满挑战:机械臂既要快速响应,还要有极高的定位精度和平稳性,以减少硅片损伤。
埃夫特公司的科研人员迎难而上,研发出更灵活、更精准的机器人。如今,该公司的机器人受到光伏厂商的青睐。
“我们的机器人夹具抓取力度可控,已经应用到月饼生产、生鲜加工等多个行业。”在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台,工作人员向观众介绍产品亮点。
记者了解到,传统机器人大多通过吸盘、气缸等抓取物体,但这些夹具满足不了异形、易损物品的分拣和包装需求。基于弹性体材料技术,此公司改进机器人结构设计,突破了柔性物体安全无损抓取和搬运等难题,推动机器人应用走向更广阔的场景。
“从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到集成应用,我国的机器人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中国电子学会政策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主任王桓说,我国制造业规模大、门类齐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未来发展可期。
“有了这颗‘心脏’,机械臂灵活性更好。”展厅里,一款减速机产品非常关注。作为工业机器人的“心脏”,高精密减速机一直依赖国外进口,这款自主研发的减速机实现了新突破。
记者了解到,近些年国内厂商还攻克了控制管理系统、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的许多难关,机器人的国产化率逐步提升。其中,谐波减速器、旋转矢量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进入国际头部企业供应链体系。
专利数量就是证明。王桓和记者说,近年来我国机器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保持上涨的趋势,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
受访专家同时指出,我国在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上任旧存在短板,材料、加工工艺等基础研发依旧比较薄弱。推动机器人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应着力补短板,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发力,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努力提升机器人核心部件、软件国产化水平,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补短板的同时,也要锻长板。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走出了一条以“机器人+应用”深耕优势行业,带动技术突破、迭代升级产品、提升产业规模的创新发展路径。专家觉得,应继续发挥应用的牵引作用,努力将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
本次大会期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产业高水平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发布。根据该计划,到2025年,北京经开区力争机器人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以上,搭建50个机器人应用场景示范项目。
“把握机遇,加速实现‘由大到强’转变,我国机器人产业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王桓说。(喻思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类争论的焦点。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形态趋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大范围的应用,一些企业的无人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3年,生成式AI在全世界爆火,引发了AI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AI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学技术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史,我们显而易见,智能化革新慢慢的变成了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习指出“科学技术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而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