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2-20 08:55:43 | 作者: 产品中心
自联合国发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发布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断加大了在世界各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力度。我国教育部相关规划也进一步做出了“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新部署,而面向未来的学校建设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聚焦生态文明,创建生态校园。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生态校园建设。我认为这里所指的生态,既有教育学上的教育生态,又有环境学上的环境生态。为此,面向未来学校的建设可以与选择性、多样化的实践结合起来,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不断实践。
到了2030年,现在的学生有几率会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从某一些程度上说,今天做的所有教育都可能会影响着我们的未来世界,教育是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的因素。《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一个很重要的议程,我国也签订了协议。中国在2030年要率先完成承诺的17项指标,其中第四条指标“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是最关键的,它直指我们教育的核心。其它16项指标大多数是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有关,而这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学习者有着一定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了一本很重要的专著《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反思教育”的理论,思考了我们当今教育的利与弊,我们该如何走。我们谈到的未来学校这个概念是杜威先生在他的著作《明日之学校》当中明确地提出。
这些教育理论和反思,要求我们思考:为何需要做?基于什么?做什么事?在建设未来校园的时候,我们的思维需要有拓展性,它影响我们的未来。基于教育原理下的研究,我个人觉得是校园个性化学习的支持体系,需要具备绿色生态的学习要素,可以包括四种生态,学习生态、环境生态、智能生态、表达生态,而表达生态特别的重要,我们要让孩子们学会怎么样进行个性化表达。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中提到,六个未来学校发展的特征:一是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二是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三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四是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五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六是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它所有的关键词中,一个词用得最频繁,直指学习,面向学习者的学习显得很重要,而最近有环境教育学者提出,环境教育包含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生物物理环境的持续体验;第二,改进人类自然体验中的社会文化方面;第三,学习必要的技能;第四,与环境相关的技能和改变;第五,环境健康。
未来学校到底靠谁建?这是未来生态校园建设大家都要思考的。我们大家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建设路径。
在生态校园的建设中,一般的学校会开辟一些农田给学生开展种植活动。比如,上海某所小学让学生学习如何制作思维导图,学生们把这种学习方法用于农田建设中。学校发现校园里的农田非常小,只有四块方形地,不能满足更多学生观察和体验种植的需求。于是,他们让学生绘制了农田现在与未来的思维导图,向学校校长提了合理化建议。校长采纳了一些建议,在新学期,教室门口多了阶梯式的种植田,让更多的孩子体验种植。后来,学生在探究中又发现上海季节性变化对植物的影响非常大。学生们又提出了能否根据季节的变化,开展实验性的研究:有的根据霜冻现象,研究农田的保暖;有的根据土质沙化现象,研究农田的荒漠化;有的根据上海降水量较大的现象,研究农田的内涝;还有在土壤层下按照了不同的温度传感器,研究不同的温度对种植的影响。如今,生态校园中的物候菜园、阶梯种植田,依据孩子们的研究慢慢地呈现了出来。
在生态校园的建设中,既有环境生态方面的,也有教育生态方面的。上海的某所学校,将一位外来务工子女的真实需求,助力其成为上海体育后备人才。这名学生毕业后,将其跑步获奖的运动鞋赠送给学校,同时也启发了学校建设一个寻找每个孩子的优长的博物馆。学校关注了学习者的成长,营造了尊重与养护的教育生态场,同时特将废弃的地下室改建成学校个性发展的学习场,还把学习场迁移到梦清园环保公园等更多的学习基地。 所以说,未来生态校园建设能够最终靠我们的学生、教师、校长来共同推进。
如果从生态学的角度说,我们关注的可能是单一方面的主题,并没有从生态校园的环境要素设计上进行更多的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做垃圾分类、废弃物减量,如何用绿化美化空间建设,如何思考生物、交通安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等这些问题。
我们未来学校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在国际化视野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让学生能有一个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我在这里介绍几个案例。
第一个是来自台湾的案例,这个学校最大的特点,它不光考量我们刚才所列的那些环境要素,它还考量到能源的管理,尤其是地域特色,很看重生态与科技,包括可回收的热源系统,电力系统,污水系统,生物多样性,还应该要考虑健康与舒适问题。
第二个案例是来自澳大利亚。我们正真看到的这所学校,它提到一个概念,就是户外教室。户外教室分为1. 教室,2. 种植区,3. 花园,4. 探究式学习区,5. 森林,从学校逐步走向森林。这所学校根据校园资源很好地把教室的设计和未来学习场的设计关联起来了。
第三个案例是来自上海普陀区。上海普陀区有的学校已经进行了生态校园设计实验。比如,华师大附幼、恒德小学、曹杨中学,他们让校园变成学习场和实验场,哪怕是一个角落,一根水管,一个被学生遗弃的花园,一棵大树,都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场。比如,华师大附幼在幼儿园进行区域化设计,黄域是植物布局,橘域水净化,绿域生物多样性,蓝域原生植物,红域为雨水花园,紫域为树屋和蘑菇种植。
恒德小学建造了一个生态学习场。比如,生态多样性池塘的改建,生态阳光房、生态小菜园、蘑菇屋等,学校还把水弹性城市这个概念运用进去,刚开始的成本就几百块,在雨水管的末端加了净化装置,用大石子、小石子等做了第一层进行净化,第二层通过植草进行净化,第三层是在附近的一棵大树挖了一个树池,学生在里面进行收集雨水开展活动。恒德小学第三期做了一个智慧生态校园,通过数字感应器将校园中的湿度、温度及其他情况做了数据的汇总,并且开发了相关课程。
曹杨中学以环境素养培育为特色的,建设了很多的课程群,把校园打造成实验场,所有的地方都能成为学习的场所。比如说,学校旁边有一条受污染的河流,学校里建造了人工湿地,每一天把河流里污染的水引进来,通过湿地系统,净化后再排出去,并设置了相关水科技的课程和创新实验室,让学生们在人工湿地中自主学习。
上海普陀区有的学校还结合采光不好的教室建设成夜色下的昆虫探秘实验室、将封闭式的校园绿化区建成了观鸟的树屋、与极地科考队建立联系建设了极地科考馆,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创新生态学习场。
未来已来,让我们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生态的种子,耐心地等待他的发芽,开花,结果,最后我们将收获的是一片森林。
时间: 2023-12-20 08:55:43 | 作者: 产品中心
自联合国发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发布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断加大了在世界各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力度。我国教育部相关规划也进一步做出了“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新部署,而面向未来的学校建设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聚焦生态文明,创建生态校园。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生态校园建设。我认为这里所指的生态,既有教育学上的教育生态,又有环境学上的环境生态。为此,面向未来学校的建设可以与选择性、多样化的实践结合起来,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不断实践。
到了2030年,现在的学生有几率会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从某一些程度上说,今天做的所有教育都可能会影响着我们的未来世界,教育是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的因素。《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一个很重要的议程,我国也签订了协议。中国在2030年要率先完成承诺的17项指标,其中第四条指标“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是最关键的,它直指我们教育的核心。其它16项指标大多数是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有关,而这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学习者有着一定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了一本很重要的专著《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反思教育”的理论,思考了我们当今教育的利与弊,我们该如何走。我们谈到的未来学校这个概念是杜威先生在他的著作《明日之学校》当中明确地提出。
这些教育理论和反思,要求我们思考:为何需要做?基于什么?做什么事?在建设未来校园的时候,我们的思维需要有拓展性,它影响我们的未来。基于教育原理下的研究,我个人觉得是校园个性化学习的支持体系,需要具备绿色生态的学习要素,可以包括四种生态,学习生态、环境生态、智能生态、表达生态,而表达生态特别的重要,我们要让孩子们学会怎么样进行个性化表达。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中提到,六个未来学校发展的特征:一是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二是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三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四是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五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六是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它所有的关键词中,一个词用得最频繁,直指学习,面向学习者的学习显得很重要,而最近有环境教育学者提出,环境教育包含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生物物理环境的持续体验;第二,改进人类自然体验中的社会文化方面;第三,学习必要的技能;第四,与环境相关的技能和改变;第五,环境健康。
未来学校到底靠谁建?这是未来生态校园建设大家都要思考的。我们大家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建设路径。
在生态校园的建设中,一般的学校会开辟一些农田给学生开展种植活动。比如,上海某所小学让学生学习如何制作思维导图,学生们把这种学习方法用于农田建设中。学校发现校园里的农田非常小,只有四块方形地,不能满足更多学生观察和体验种植的需求。于是,他们让学生绘制了农田现在与未来的思维导图,向学校校长提了合理化建议。校长采纳了一些建议,在新学期,教室门口多了阶梯式的种植田,让更多的孩子体验种植。后来,学生在探究中又发现上海季节性变化对植物的影响非常大。学生们又提出了能否根据季节的变化,开展实验性的研究:有的根据霜冻现象,研究农田的保暖;有的根据土质沙化现象,研究农田的荒漠化;有的根据上海降水量较大的现象,研究农田的内涝;还有在土壤层下按照了不同的温度传感器,研究不同的温度对种植的影响。如今,生态校园中的物候菜园、阶梯种植田,依据孩子们的研究慢慢地呈现了出来。
在生态校园的建设中,既有环境生态方面的,也有教育生态方面的。上海的某所学校,将一位外来务工子女的真实需求,助力其成为上海体育后备人才。这名学生毕业后,将其跑步获奖的运动鞋赠送给学校,同时也启发了学校建设一个寻找每个孩子的优长的博物馆。学校关注了学习者的成长,营造了尊重与养护的教育生态场,同时特将废弃的地下室改建成学校个性发展的学习场,还把学习场迁移到梦清园环保公园等更多的学习基地。 所以说,未来生态校园建设能够最终靠我们的学生、教师、校长来共同推进。
如果从生态学的角度说,我们关注的可能是单一方面的主题,并没有从生态校园的环境要素设计上进行更多的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做垃圾分类、废弃物减量,如何用绿化美化空间建设,如何思考生物、交通安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等这些问题。
我们未来学校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在国际化视野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让学生能有一个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我在这里介绍几个案例。
第一个是来自台湾的案例,这个学校最大的特点,它不光考量我们刚才所列的那些环境要素,它还考量到能源的管理,尤其是地域特色,很看重生态与科技,包括可回收的热源系统,电力系统,污水系统,生物多样性,还应该要考虑健康与舒适问题。
第二个案例是来自澳大利亚。我们正真看到的这所学校,它提到一个概念,就是户外教室。户外教室分为1. 教室,2. 种植区,3. 花园,4. 探究式学习区,5. 森林,从学校逐步走向森林。这所学校根据校园资源很好地把教室的设计和未来学习场的设计关联起来了。
第三个案例是来自上海普陀区。上海普陀区有的学校已经进行了生态校园设计实验。比如,华师大附幼、恒德小学、曹杨中学,他们让校园变成学习场和实验场,哪怕是一个角落,一根水管,一个被学生遗弃的花园,一棵大树,都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场。比如,华师大附幼在幼儿园进行区域化设计,黄域是植物布局,橘域水净化,绿域生物多样性,蓝域原生植物,红域为雨水花园,紫域为树屋和蘑菇种植。
恒德小学建造了一个生态学习场。比如,生态多样性池塘的改建,生态阳光房、生态小菜园、蘑菇屋等,学校还把水弹性城市这个概念运用进去,刚开始的成本就几百块,在雨水管的末端加了净化装置,用大石子、小石子等做了第一层进行净化,第二层通过植草进行净化,第三层是在附近的一棵大树挖了一个树池,学生在里面进行收集雨水开展活动。恒德小学第三期做了一个智慧生态校园,通过数字感应器将校园中的湿度、温度及其他情况做了数据的汇总,并且开发了相关课程。
曹杨中学以环境素养培育为特色的,建设了很多的课程群,把校园打造成实验场,所有的地方都能成为学习的场所。比如说,学校旁边有一条受污染的河流,学校里建造了人工湿地,每一天把河流里污染的水引进来,通过湿地系统,净化后再排出去,并设置了相关水科技的课程和创新实验室,让学生们在人工湿地中自主学习。
上海普陀区有的学校还结合采光不好的教室建设成夜色下的昆虫探秘实验室、将封闭式的校园绿化区建成了观鸟的树屋、与极地科考队建立联系建设了极地科考馆,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创新生态学习场。
未来已来,让我们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生态的种子,耐心地等待他的发芽,开花,结果,最后我们将收获的是一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