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3-09 18:09:13 | 作者: 产品中心
编者按:为啥说中国城市今天已经富可敌国?为何需要继续坚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2”经济大项排名出炉,云河都市研究院运用一系列经济数据详解经济10强城市和一线、准一线大城市群的实力。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2”(以下简称“指标2022”)经济大项排名出炉,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苏州、杭州、重庆、天津、南京,与2021年相比城市本身没有变化,只是成都从第6位跃进为第5位,苏州从第5位退至第6位;杭州从第8位跃进成第7位,重庆从第7位退至第8位。
国家发改委发展的策略和规划司原一级巡视员、中国驻日本使馆原公使衔参赞明晓东点评,“从‘指标2022’经济大项排名看,前20位的城市包括全部一线个二线城市。由依据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率、商务环境、开放度、创新创业、城乡一体、广域枢纽、核力辐射9个小项指标,涉及227组数据来进行的经济大项排名,充分说明了一线城市是我们国家的经济主要增长极,准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源”。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教授指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增长极和主要动力源泉的这些城市已经堪称富可敌国。上海与沙特阿拉伯,北京与阿根廷,深圳与伊朗,广州与挪威,成都与哥伦比亚,苏州与马来西亚,杭州与智利,重庆与埃及,天津与芬兰,南京可与罗马尼亚,经济大项10强城市经济规模已经逼近甚至超越了这些世界经济体排名前20位-47位的国家。10强城市经济规模总量更是占到全国GDP的22.6%,全球GDP的4.7%,超过全球GDP排名第4位的德国,接近排名第3位的日本”。
根据综合偏差值,“指标2022”将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划分为一线、准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以领军区域中心城市的层级进一步将19个城市群分别定义为一线、准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群(关于量化定义城市层级,详细请参照《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2》)。在“指标2022”经济大项发表之际,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一线年的主要经济表现。
由北京、上海、深圳、广州4个一线城市引领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一线城市群是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
从GDP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20%、8.6%、7.5%,三大城市群创造了全国36.2%的GDP。与2021年相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GDP名义增长率分别为5.1%、4.1%、4.4%,其中长三角增速最快。
从非流动人口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11.8%、5.5%、6.2%,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23.5%的非流动人口。与2021年相比,长三角常住人口同比增长0.4%,珠三角、京津冀分别同比下降0.4%、0.3%,这与疫情期间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减少相关。
从出口总额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35.4%、21.3%、5.2%,三大城市群创造了全国61.9%的出口,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中国出口产业的最大引擎。与2021年相比,长三角出口增长10%,珠三角同比增长也达到5.9%,只有京津冀同比下降0.3%。
从集装箱吞吐量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35.4%、22.6%、8.8%,三大城市群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全国占比高达66.8%。
三大城市群的活力来自于企业,从沪深港京四大主板上市公司数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33.3%、14.2%、13.9%,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61.4%主板上市企业。
特别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IT企业对三大城市群的集中,从沪深港京四大主板上市IT公司数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全国占比分别达到27.4%、19%、30.3%,三大城市群主板IT上市公司数全国占比高达76.7%,其中京津冀与长三角的表现尤为突出。
在创新创业领域,三大城市群也成绩斐然,从专利授权量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27.8%、17.9%、8.6%,三大城市群创造了全国54.3%的专利授权量。
从深港创业板上市公司数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13.9%、37%、19.9%,三大城市群创业板上市企业体量的全国占比高达70.8%。
从新三板上市公司数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29.6%、13.4%、17.3%,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60.3%的新三板上市企业。
从独角兽公司数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40.6%、19.2%、26.5%,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86.3%的独角兽企业。
周牧之指出,“如果把三大城市群与日本作比较,不难发现三大城市群的GDP总量是日本的1.5倍,非流动人口是日本的2.7倍,出口规模是日本的2.9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更是达到日本的8.8倍,三大城市群今天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分量可以略见一斑”。
拥有准一线区域中心城市作为领军的城市群有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四个准一线城市群是支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从GDP看,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6.6%、9.2%、6.9%、2.2%,四城市群创造了全国24.9%的GDP。与2021年相比,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的GDP名义增长率分别为5%、7.2%、7.8%、8.9%,其中关中平原增速最快。
从非流动人口看,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7.4%、8.8%、6.7%、2.9%,四城市群集中了全国25.8%的常住人口。与2021年相比,成渝常住人口同比增长0.9%。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都同比增长0.1%,只有关中平原同比下降0.6%。
从出口总额看,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4.7%、5%、7.5%、1.3%,四城市群创造了全国18.5%的出口,其中粤闽浙沿海全国占比超过了京津冀。与2021年相比,成渝出口增长5.1%,长江中游同比增长高达到26.4%,粤闽浙沿海和关中平原同比增长也分别达到15%和16.4%。
从集装箱吞吐量看,关中平原集装箱吞吐量为零,得益于长江内河航运,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0.5%、1.8%,拥有海港优势的粤闽浙沿海的全国占比高达7.2%。四城市群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全国占比为9.5%。
从沪深港京四大主板上市公司数看,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4.9%、5.5%、6.1%、1.4%,四城市群集中了全国17.9%主板上市企业。
从沪深港京四大主板上市IT公司数看,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全国占比分别达到2.6%、3.6%、6.2%、0.7%。四城市群主板IT上市公司数全国占比13.1%,其中粤闽浙沿海的表现颇为抢眼。
在创新创业领域,从专利授权量看,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4.6%、6.8%、6.9%、1.8%,四城市群创造了全国20.1%的专利授权量。
从深港创业板上市公司数看,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3.9%、6.2%、5.3%、1.6%,四城市群创业板上市企业体量的全国占比为17%。
从新三板上市公司数看,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3.9%、6.3%、6%、1.9%,四城市群集中了全国18.1%的新三板上市企业。
从独角兽公司数看,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3.8%、3.8%、1.6%、0.3%,四城市群集中了全国9.5%的独角兽企业。
明晓东指出,“‘指标2022’充分的发挥选取数据量大、覆盖面广、权威准确等优势,首次对我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十九个城市群进行了科学划“线”,划分结果与社会普遍认知基本一致。这一结果使我国城市及城市群综合分型首次有了客观标准,也反映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布局。城市群划“线”丰富了我们对城市群的认知。从一线、准一线城市群表现看,一线城市群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强的经济总量、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还汇集了大量上市公司和创新型企业。因此一线城市群不仅是我国人口集中区域,经济密集地域,更是我们国家进出口贸易主要集散地和重要创新策源地。同样,准一线城市群作为一线城市群的重要经济腹地,为一线城市群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家信息中心原常务副主任杜平点评,“祝贺‘指标2022’又奉献一份检测中国主要城市发展脉象的专业报告,图表简洁直观评估显示了2022年中国城市的主要表现和排名。特别是连续坚持七年的发布,使各城市在各年度具有了重要而又难得的时间序列数据,这类连续性环比(包括排名)所增加的客观性,有利于用来进行城市间和城市自身的达标或对标”。
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总结,“云河都市研究院的‘指标2022’,在区分了一线、二线、准二线、三线城市的同时,又对中国主要城市群发展状况做出了评判。从所列主要经济指标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保持了持续发展势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四个准一线%以上的经济,集聚了全国近50%的人口。未来,这种趋势仍会持续。这也充分证明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符合规律和很具有远见的。有关部门和地方应该遵循城市化的规律,继续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时间: 2024-03-09 18:09:13 | 作者: 产品中心
编者按:为啥说中国城市今天已经富可敌国?为何需要继续坚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2”经济大项排名出炉,云河都市研究院运用一系列经济数据详解经济10强城市和一线、准一线大城市群的实力。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2”(以下简称“指标2022”)经济大项排名出炉,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苏州、杭州、重庆、天津、南京,与2021年相比城市本身没有变化,只是成都从第6位跃进为第5位,苏州从第5位退至第6位;杭州从第8位跃进成第7位,重庆从第7位退至第8位。
国家发改委发展的策略和规划司原一级巡视员、中国驻日本使馆原公使衔参赞明晓东点评,“从‘指标2022’经济大项排名看,前20位的城市包括全部一线个二线城市。由依据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率、商务环境、开放度、创新创业、城乡一体、广域枢纽、核力辐射9个小项指标,涉及227组数据来进行的经济大项排名,充分说明了一线城市是我们国家的经济主要增长极,准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源”。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教授指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增长极和主要动力源泉的这些城市已经堪称富可敌国。上海与沙特阿拉伯,北京与阿根廷,深圳与伊朗,广州与挪威,成都与哥伦比亚,苏州与马来西亚,杭州与智利,重庆与埃及,天津与芬兰,南京可与罗马尼亚,经济大项10强城市经济规模已经逼近甚至超越了这些世界经济体排名前20位-47位的国家。10强城市经济规模总量更是占到全国GDP的22.6%,全球GDP的4.7%,超过全球GDP排名第4位的德国,接近排名第3位的日本”。
根据综合偏差值,“指标2022”将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划分为一线、准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以领军区域中心城市的层级进一步将19个城市群分别定义为一线、准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群(关于量化定义城市层级,详细请参照《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2》)。在“指标2022”经济大项发表之际,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一线年的主要经济表现。
由北京、上海、深圳、广州4个一线城市引领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一线城市群是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
从GDP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20%、8.6%、7.5%,三大城市群创造了全国36.2%的GDP。与2021年相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GDP名义增长率分别为5.1%、4.1%、4.4%,其中长三角增速最快。
从非流动人口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11.8%、5.5%、6.2%,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23.5%的非流动人口。与2021年相比,长三角常住人口同比增长0.4%,珠三角、京津冀分别同比下降0.4%、0.3%,这与疫情期间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减少相关。
从出口总额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35.4%、21.3%、5.2%,三大城市群创造了全国61.9%的出口,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中国出口产业的最大引擎。与2021年相比,长三角出口增长10%,珠三角同比增长也达到5.9%,只有京津冀同比下降0.3%。
从集装箱吞吐量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35.4%、22.6%、8.8%,三大城市群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全国占比高达66.8%。
三大城市群的活力来自于企业,从沪深港京四大主板上市公司数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33.3%、14.2%、13.9%,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61.4%主板上市企业。
特别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IT企业对三大城市群的集中,从沪深港京四大主板上市IT公司数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全国占比分别达到27.4%、19%、30.3%,三大城市群主板IT上市公司数全国占比高达76.7%,其中京津冀与长三角的表现尤为突出。
在创新创业领域,三大城市群也成绩斐然,从专利授权量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27.8%、17.9%、8.6%,三大城市群创造了全国54.3%的专利授权量。
从深港创业板上市公司数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13.9%、37%、19.9%,三大城市群创业板上市企业体量的全国占比高达70.8%。
从新三板上市公司数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29.6%、13.4%、17.3%,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60.3%的新三板上市企业。
从独角兽公司数看,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40.6%、19.2%、26.5%,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86.3%的独角兽企业。
周牧之指出,“如果把三大城市群与日本作比较,不难发现三大城市群的GDP总量是日本的1.5倍,非流动人口是日本的2.7倍,出口规模是日本的2.9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更是达到日本的8.8倍,三大城市群今天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分量可以略见一斑”。
拥有准一线区域中心城市作为领军的城市群有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四个准一线城市群是支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从GDP看,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6.6%、9.2%、6.9%、2.2%,四城市群创造了全国24.9%的GDP。与2021年相比,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的GDP名义增长率分别为5%、7.2%、7.8%、8.9%,其中关中平原增速最快。
从非流动人口看,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7.4%、8.8%、6.7%、2.9%,四城市群集中了全国25.8%的常住人口。与2021年相比,成渝常住人口同比增长0.9%。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都同比增长0.1%,只有关中平原同比下降0.6%。
从出口总额看,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4.7%、5%、7.5%、1.3%,四城市群创造了全国18.5%的出口,其中粤闽浙沿海全国占比超过了京津冀。与2021年相比,成渝出口增长5.1%,长江中游同比增长高达到26.4%,粤闽浙沿海和关中平原同比增长也分别达到15%和16.4%。
从集装箱吞吐量看,关中平原集装箱吞吐量为零,得益于长江内河航运,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0.5%、1.8%,拥有海港优势的粤闽浙沿海的全国占比高达7.2%。四城市群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全国占比为9.5%。
从沪深港京四大主板上市公司数看,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4.9%、5.5%、6.1%、1.4%,四城市群集中了全国17.9%主板上市企业。
从沪深港京四大主板上市IT公司数看,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全国占比分别达到2.6%、3.6%、6.2%、0.7%。四城市群主板IT上市公司数全国占比13.1%,其中粤闽浙沿海的表现颇为抢眼。
在创新创业领域,从专利授权量看,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4.6%、6.8%、6.9%、1.8%,四城市群创造了全国20.1%的专利授权量。
从深港创业板上市公司数看,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3.9%、6.2%、5.3%、1.6%,四城市群创业板上市企业体量的全国占比为17%。
从新三板上市公司数看,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3.9%、6.3%、6%、1.9%,四城市群集中了全国18.1%的新三板上市企业。
从独角兽公司数看,2022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的全国占比分别达到3.8%、3.8%、1.6%、0.3%,四城市群集中了全国9.5%的独角兽企业。
明晓东指出,“‘指标2022’充分的发挥选取数据量大、覆盖面广、权威准确等优势,首次对我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十九个城市群进行了科学划“线”,划分结果与社会普遍认知基本一致。这一结果使我国城市及城市群综合分型首次有了客观标准,也反映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布局。城市群划“线”丰富了我们对城市群的认知。从一线、准一线城市群表现看,一线城市群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强的经济总量、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还汇集了大量上市公司和创新型企业。因此一线城市群不仅是我国人口集中区域,经济密集地域,更是我们国家进出口贸易主要集散地和重要创新策源地。同样,准一线城市群作为一线城市群的重要经济腹地,为一线城市群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家信息中心原常务副主任杜平点评,“祝贺‘指标2022’又奉献一份检测中国主要城市发展脉象的专业报告,图表简洁直观评估显示了2022年中国城市的主要表现和排名。特别是连续坚持七年的发布,使各城市在各年度具有了重要而又难得的时间序列数据,这类连续性环比(包括排名)所增加的客观性,有利于用来进行城市间和城市自身的达标或对标”。
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总结,“云河都市研究院的‘指标2022’,在区分了一线、二线、准二线、三线城市的同时,又对中国主要城市群发展状况做出了评判。从所列主要经济指标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保持了持续发展势头,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四个准一线%以上的经济,集聚了全国近50%的人口。未来,这种趋势仍会持续。这也充分证明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符合规律和很具有远见的。有关部门和地方应该遵循城市化的规律,继续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